
研討會是國際性質的,且副標下的是「跨文化的對談」,
可想而知會有國外的學者專家參與,
我正擔心我那荒廢已久的英文能力,幸好有出租同步翻譯機,
只不過雖是同步翻譯,
第一次用還真難以將兩邊耳朵分開聽不同的語言,且還要消化內容,
這對很久沒早起又很久沒趕火車的我,還真有點痛苦,
第一場John O'tool的發表,我就在邊適應偶爾恍神中渡過,
看著現場好多不使用翻譯機就能聽的直點頭的人,突然莫名對自己的英文能力恐慌起來,
尤其當台上說到好笑之處,就能很明顯的看出,聽懂的人馬上就笑出來,
使用翻譯機的硬是比別人慢幾秒。
O'tool教授分享很多關於應用戲劇的歷史、工作者的正確態度,還有「校園淩霸」,
這個議題在這兩天一直不斷的被提出來,我想它的重要性一定是愈來愈大;
在Dan Baron Cohen 的發表中,很明顯的看到兩種不同文化的溝通,
他直接請翻譯站到他身邊,讓大家看到溝通的實例和難處XD
Dan Baron Cohen 應該很習慣和翻譯之間的默契,他在說話時速度比較慢,
我有時不用聽翻譯也能聽懂他的意思,且他都會在句子段落中很熟練的停頓,
給翻譯轉換語言並再述的時間;
Dan Baron Cohen 是國際戲劇/劇場聯盟(IDEA)的主席,
他將在巴西所推動的教學法及實際運用的經驗分享出來,
我們看了不少活動的投影及影片。
可愛的MadonnaStinson將她擔任新加坡國家藝術發展委員所設計的,
一連串階段式戲劇教育的課程很詳細的講述,
看到這麼有計畫性的各種階段,而且很循序漸進的由淺到深,真是佩服!
她說到一個很重要的觀念:很多國家會直接向別的國家購買其已經設計好的戲劇教育課程,
來運用到自己國家的戲劇教育上,雖然這會比自己設計來的省事省錢,
但無論設計的再如何完善的課程,都不是符合自己國家孩子需要的課程,
因為設計所針對的對象就不是自己國家的孩子。
嗯....所以啊~台灣的課程還有有很多努力的空間咧~~
當然,國內的現況還有研究發表也少不了,
其中一堂談到現今表演藝術課程的現況,
目前學校裡表演藝術這個科目的評量方式,除了筆試還有術科,
筆試就很單純的是一般考試,要學生背一背寫一寫,
可是表演藝術用筆試的太奇怪了,於是還有術科考試這樣的東西,
但術科考試考些什麼?
我忘記主講人說的是哪一年的考試,考的是在鏡頭前即興演出三分鐘,
這是針對九年級,也就是國中一年級學生的術科考試,
我的媽呀~這種東西對於專業演員來說就已經不是件容易事,
更何況是僅接觸一學期表演藝術課程的國中生?
表演藝術課程還不僅是戲劇,還有舞蹈、美術、音樂叭啦叭啦,
即使是上過戲劇組課程,其課程內容也不完全針對在"演出"的部份吶~
雖然有愈聽愈灰心好笑的感覺,
不過接下來台南市和高雄市藝術人文輔導團發表他們實施的狀況,
卻又看出有更多的發展可能性,
但我還是想說,整個研討會參加下來,我所聽到的學校課程都是針對國小以上的,
那幼教呢?
或許幼教現在光是課程和幼托整合就有得搞了,再加入一個戲劇教育豈不是更麻煩?
但我們自己現場進行過的人,就已經很明白的看出這樣的課程媒介對幼兒的影響,
既然兒童是國家未來的主人翁,為什麼不去進行?
這回還見到幾位之前只拜讀過作品或只聞大名的老師們,
像張曉華老師、馬森老師、蔡奇璋老師....等,
見到本人的感覺還真是奇妙!